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经典案例

中国种子萌芽世博 回眸创新项目中企馆的米兰世博之路

10月31日,2015年米兰世博会迎来最后一天。世博园内,秋意正浓,恰似离别之绪。而以“中国种子”为主题的中国企业联合馆,再次出发的激情四溢。

 

集聚中国各领域优秀企业,海外建馆参加世博,这是上海团队的创意之举、世博史上的创新之举。6个月前,言犹在耳,“由上海牵头组建中国企业联合馆,这是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一个高端展示平台,也借以诠释我国新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理念,一定会成为本届世博会的亮点”。6个月后,在中企馆,近200场经贸和文化交流活动举办,逾200项中意企业合作协议达成……
 

闭幕日,当国际展览局旗向下一届世博会——2020年迪拜世博会组织方移交时,中企馆已经接到迪拜期待中国企业再次精彩亮相的橄榄枝。闭幕后,中企馆将落户上海临港松江科技城,助力意大利企业与中国企业、与上海、与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的长三角互动。
 

意大利是古丝绸之路的终点,也是“一带一路”的交汇点。“今天,打开世界地图,‘一带一路’这条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更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中企馆执委会主任陈安杰说,中国企业联合馆,将沿着“一带一路”继续前行。


一颗中国种子,不远万里,萌芽世博,绽放一带一路。

 

种子:破土不易

 

任何一个突破性的创新之举,好或是不好,最终总是要以实践来回答。
 

如何牵头组织一批有代表性的中国企业参与米兰世博会,如何与世界分享中国品牌的力量与魅力,如何向世人传播中国文化的智慧与生机,每一步进程都有艰辛。比如海外建馆所遭遇的文化差异,细微到甚至是用螺栓还是用焊接都要争执、协商、妥协。
 

每个环节背后,都有中意两国政府各个部门紧张忙碌的身影。正如一曲以合作为主题的交响乐,奏响在米兰世博园,成为中国文化国际推介的真实记录。
 

还有一群因“世博”二字积极响应的后来者,激情而务实。很少有人知道,复旦大学与中企馆全程共建,参与青年志愿者选培工作。而馆内志愿者中甚至还有当年的“小白菜”。世博的种子从上海到米兰,生根发芽。19岁的高敬雷祖籍温州,出生于意大利,5年前回国参观上海世博会,对那群身着绿白色相间服装的志愿者印象深刻,如今当上中企馆的志愿者也是圆了当年的梦。
 

国际展览局名誉主席吴建民说,世博会上出现中国企业联合馆,虽是世博史上第一次,却并非偶然现象,而是中国综合国力提升的具体表现。“今年是中意建交45周年,就像一道分水岭,45年前我们只知道中国很神秘,现在我们知道中国与意大利同样是制造业大国,今后的两国友好合作无疑将会越来越多。”意中商会秘书长皮埃尔·路易尼在10月28日的中国品牌米兰论坛上说。
 

这个论坛,被中国驻米兰总领事王冬称作“展望未来的论坛”。她说,她从中“看到了中企馆并未停止前行的脚步”。


蓓蕾:以展为媒

  

在中企馆的展台前,意大利中学生把印着中文标签的大白兔奶糖拿起端详,一脸期待地问志愿者:“这些好吃的能买吗?”
 

与欧洲消费者“零距离”接触,正是不少中国企业到米兰世博会的目的之一。上海水产(集团)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汤期庆坦言,海外布局的近30年里,外方对中方的印象经历了3个阶段。最初,只认为中国是“劳动力输出国”;后来,依然认为中方投资只是“撒钱”;再到如今,已进入更为深层的交融。上周,汤期庆与一家意大利企业洽谈,对方还追问中国未来5年的经济走向。
 

此次米兰世博会,中企馆成为培育这些“中国种子”的沃土。同济大学设计的中企馆恰如种子萌芽,一批中国优秀企业含苞绽放。
 

参展企业上海电气,从在印度踏破铁鞋寻找第一个项目起,十几年相继开辟,电站工程已遍布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

 
10月28日中企馆馆日暨中国中车日活动现场,一段网上热传视频引起热议,说的正是中国“智”造——一位瑞典人在中国高铁上做实验,将一枚硬币立在飞驰的高铁窗台上,竟8分钟不倒。而中车集团总工程师张新宁前两天从佛罗伦萨坐高铁来米兰,恰逢大雾,能见度不足百米,通过联系点之间的通信才正点到达。从事高铁业务技术开发长达20年的米兰理工大学副校长朱利亚诺·诺奇说,中意两国铁路有很高的相似性,可以互相学习,创造更安全、更高速、更舒适的旅行体验。

以展为媒。米兰世博会期间,中企馆还与托斯卡纳大区、威尼托大区等10余个意大利大区和城市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米兰伦巴第大区政府副主席法布利奇奥·萨拉说,今年1月-7月意大利食品出口同比增长7%,而对中国食品出口同比增长了37%,“世博会的影响、中企馆的推广,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绽放:文化先行

 

在古丝绸之路的欧洲终端之一、在米兰世博会唯一的分会场威尼斯,中外两位学者不约而同强调了同一个词:文化。
 

威尼斯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李树清交流中频频提及,国家之间的交流除了经济层面,还有文化层面。威尼斯大学孔子学院外方院长马克教授是东西文化交流融合的先锋和典型。作为第一位将陆羽《茶经》翻译成意大利语的西方学者,他在1981年就来到中国,“当时,去中国就像去月亮一样,那完全是另一个世界”。
 

终点又回到起点。中企馆组团赴威尼斯大学,畅谈中意未来合作机遇,畅谈“中国种子”与“一带一路”。
 

建“一带一路”,须文化先行。如果说“一带一路”的战略打造了坚实骨架,企业的务实合作又充实了血肉,那么文化精神的彰显、传承与创新则是灵魂所在,它关乎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的生命气象。“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文化软实力,看似无形,听之希声,其实恰恰体现在中企馆这样的平台创新中。其背后正是习近平主席弘扬的“丝路精神”的践行: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一带一路”这个宏伟的创意涉及到60多个国家和几十亿人口的发展问题,通过“一带一路”把欧洲和亚洲联合起来,可以为欧亚大陆的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持续增长的动力。


Copyright © 2018 中企万博(集团)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8012226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15891号

技术支持:上海润滋网站建设